TOP

【深圳评论】专题 | 魏沛娜:“现代性视野下的深圳故事与中国叙事”——“深圳文学四十年(1984~2024)研讨会”综述(二)
2025-05-15 08:37:51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魏沛娜 【 】 浏览:15次 评论:0
 

发现、呵护、扶持、培养深圳青年写作者

 

在过去近25年里,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坛》杂志原主编张燕玲亲历过诸多对深圳文学磁场的营造、谋划与推动的重要时刻。在她看来,深圳作家富有个性的城市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打工文学等写作样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素质和可能性,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展望汇入当下中国空前丰富而阔达的文学格局,并提供了深圳维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叙事,难能可贵。张燕玲还以深圳作家新近的作品,从城市文学、女性写作、世情小说、文人小说、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方面分析深圳文学创作的多元化与可能性。她期待未来深圳作家们在深圳这么好的土壤里,能够潜心到生活的深处,提升思想力以辨析时代的精神图景,用灵魂写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从三个方面分享了他对深圳文学的印象。第一,深圳文学真正做到了海纳百川,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在主题和写法上都有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第二,深圳文学具有走在潮流前的前沿性。深圳作家因为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大多拥有全球视野和开放格局。不仅仅是在题材方面有最新的信息,在作品的思想内涵方面也有一定的超越性。另外,深圳的文学发展与城市发展是深度互动的。第三,深圳文学有一种未来性。黄发有说,阅读深圳的文学作品,会加深我们对青春性的理解。作家心态年轻、新人不断涌现,而且特别关注年轻人的文学表达,这都是深圳文学的重要特点,也使得深圳文学始终充满活力。他也期待深圳文学与山东文学加强合作,相互促进。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高建平从三个层面分享自己对深圳文学和文艺的看法。第一,新的都市文艺。深圳是迅速生长起来的新城,在这座城市中生产出来的都市文艺有着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拼搏奋斗的精神。第二,移民城市。全国各地人才汇聚于深圳,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主体。第三,文化窗口。深圳毗邻港澳、联通世界,中西文化在此相互交汇,形成独特的深圳文化。高建平相信,深圳的文化经验不仅具有“深圳价值”,也有“全国价值”。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于爱成介绍,40多年来,尤其是深圳市作家协会1984年成立至今40年来,随着深圳成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一线城市,深圳也为全国奉献了移民文学、城市文学、打工文学、底层写作、网络文学、青春写作等文学形态。深圳文学集中表现了时代精神和深圳社会生活本质,在全国各个时期的文学图谱上,深圳文学以其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及时反映而独树一帜,在当代文坛留下不可取代的鲜明足迹,最早呈现了新时期以来现代中国的想象和现代人的精神主体。于爱成认为,当前,在众多的利好之下,随着现代后现代高新科技时代的到来,大都市群时代、大湾区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如火如荼,他相信一定会迎来深圳都市文学写作的高潮和主潮。相信深圳“文学之城”的打造,大都会文学、大湾区文学形态的探索和构建,一定能够早日结出硕果。


“深圳文学40年了,40年对一个个体来说,就是不惑之年。但是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来说,对一个城市的文学来说,还很年轻。”作家、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翔介绍了自己担任深圳本地文学奖项评委阅稿的经历,并提出对具有发表潜质的、艺术领悟力也很强的写作者开展针对性指导的建议。他说:“对于年轻人,一方面我们要耐心呵护、扶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过于揠苗助长,必要的时候还是给他们多一点指点和提醒会更好。”


“我觉得深圳文学有一个爆炸期,还没有来,但很快就会来。”香港《城市文艺》杂志总编辑张志和(笔名梅子)认为,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本地基础上兼合各地优势,形成独特的文学面貌。空间维度、时间维度都在不断发展。“时间、空间都在动,一切都在动。动,就有生命。”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深圳很讲究文学的宣传推广,等等。这些都让他相信,深圳文学面临着爆炸期,而且将来的结果“应该是很璀璨的”。

 

塑造具有城市鲜明特色的人物和故事

 

《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说,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现代性视野下的深圳故事与中国叙事”非常好,正好切中深圳故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迄今深圳仍然缺乏一部反映这个时代大变迁的文学虚构著作,当前需要产生厚重的作品记录这个时代,甚至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对外开放都有很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文学作品。


书评人郭春生坦言,他以评委身份连续参加了第一届到第十一届的“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感受非常深刻。“这11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深圳的文学创作从小到大,从题材的相对单调到现在的极大丰富,视角、眼界都跟以前不一样了,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内在的、压制不住的、蓬勃发展的力量。”郭春生感慨道。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奇云表示,随着现代都市的崛起,现代都市文化也在崛起。因此,我们见到了40年来深圳的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独特的一页。这40年的深圳文学折射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转变的全部信息。他特别指出,深圳文学自其产生,就伴随着对它的理论思考。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从创办至今一直都强调评论、批评、理论思考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发展。比如,对“打工文学”命名的纷争,到“新都市文学”“新城市文学”和“南方叙事”等宏大理论名词的提出,都透露出深圳文学界两类人的良苦用心。一是理论界和批评界试图概括出深圳文学自身的独特性,也就是深圳文学和其他城市文学的差异性;二是深圳创作界一直力图通过这些名号展示自己的文学抱负。因为这些名号大多是由作家们自己提出来的。汤奇云强调,事实上,深圳文学一直在这种创作与理论的互动中走过了这四十年,从而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面目。


“回顾四十多年来的深圳文学,我们会很遗憾地发现,塑造人物是短板。我们更多聚焦群体,聚焦城市的大风貌,聚焦人物身上的时代符号、概念。体量丰厚的深圳文艺,却鲜少刻画和塑造出具有这个城市鲜明特色的人物和故事。”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艺术评论家王樽分享了自己参与的与深圳有关的影视剧评审经历,以及观看一批以深圳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后的感受,着重指出深圳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大多都存在“没有具体鲜活的个人”的创作现象。他赞同关于深圳文学要爆炸的预言,认为这既是一种期待,也有着很大可能性。“当然,要实现这个令人盼望的‘爆炸’,就要有脚踏实地的创作,要从具体的作家和塑造具体的典型人物出发。”王樽借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说法“爱具体的人”,提出要塑造好具体的人,讲好具体人的情感故事,这是今后深圳文学及影视创作中特别值得重视的关键点。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安裴智认为,深圳文学应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对生活、时代和人性进行更为深刻的观照。改革题材的“宏大叙事”,绝不是停留于表面的刻板图解,作家们仍是要深刻挖掘人性深层的东西,写出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的灵魂的根本变化。在安裴智眼中,所谓撼世力作,一定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巨大的思想深度和相当的艺术高度。推出深刻、全面地书写深圳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宏伟历程,反映深圳这座青春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领域的深刻变革的的史诗力作,是未来深圳文学要努力的方向。他期待深圳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

 

Tags:深圳评论 深圳文学四十年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深圳评论】专题 | 现代性视野下.. 下一篇于爱成 | 一代人的青春叙事与生存..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