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深圳评论】专题 | 现代性视野下的深圳故事与中国叙事——深圳文学四十年(1984~2024)研讨会专家发言辑要(四)
2025-05-16 21:46:12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 【 】 浏览:18次 评论:0
 

张志和(梅子):深圳文学有一个爆炸期,还没有来,但很快就会来

(香港《城市文艺》总编,深圳十大佳著资深评委)


我觉得深圳文学有一个爆炸期,还没有来,但很快就会来。什么原因?根据何在?


首先,深圳文学在空间上是移民的。据我了解,邓一光是引进的,是请他从湖北过来的,他还不算是移民。深圳当时的市委领导很重视。我1972年到香港,到现在已经52年了。深圳文学的起步,我是了解的,当时深圳市作协的主席是林雨纯和刘学强,是本土的。后来打工文学兴起,当时正是尘土飞扬、建设深圳的时期。后来深圳办了《特区文学》杂志,广东的韦丘是首任主编,曾到香港跟我们一起交流。《深圳特区报》也办了,第一任负责人是北方的,是《光明日报》过来的。当时他拿着提包到了香港,住在太古城,当时很多人拿着提包在住的地方做生意,没有办公室。当时我在三联香港分店,就听说《深圳特区报》要办了,希望在香港找一个点,方便记者的来往,包括报纸的派发,他们选中了三联书店。我当时在三联书店编辑部,我是当时中文部的负责人。总经理就交代了,“以后《深圳特区报》来了你负责”。当时他们印了之后就拿到了三联书店编辑部。当时我也年轻,下班之后我就抱着一大堆《深圳特区报》去派发,我就是派报员。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各个省的都有,有山东、陕西、山西、福建、浙江、上海、北京来的。深圳这个地方,正在兴起,移民们把他们原来各自的优势跟深圳结合起来。在我所了解的文学比较发达的地方,这种现象是不多的。我也有参加十大佳著(评选活动),像欧阳子毅,才十五岁,评委都能够照顾到,都能够给他们鼓励。这就是深圳给他们的机会。除了移民、引进之外,深圳是背对内地、面向香港的。因为资讯比较多,特别是开放来往之后,能够看到的书籍,相比内地的朋友更多一些,面向香港就有这个好处。另外,通过香港,可以面向世界,所以深圳文学的空间维度一直到现在,都是不断在发展的。时间维度,主要就是年龄。深圳是年轻的城市。据我所知,深圳的00后已经兴起了。


首先,时间、空间都在动,一切都在动。动,就有生命。


第二,深圳很讲究文学的推广。我见到的文学活动家很多,但是文学创作者+文学活动家很突出的,是少有的。南翔老师是一级作家,他每年都有新作品,文学成绩一直在不断提升。他参加的活动,除了深圳十大佳著评选,还有“深圳晚八点”,还有“穿越世纪的目光”,这三项我都参加过,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南翔人脉也广,他看到这个人该请,他就想办法去请,而且都请到了,这个很不容易。在香港如果你的人脉不广,是没有办法的,而且你还要自己判断,这是不容易的。


除了刚才讲的时间、空间的变动,文学工作很重要的就是宣传。宣传,也就是评论工作。怎么做?我现在也不晓得,因为深圳的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如果创作没有评论、没有鼓励,肯定是会差一点的。据我所知,在香港,很多人都知道“深圳晚八点”,很多人也都知道深圳十大佳著。所以我的结论是,深圳文学要面临爆炸期。将来应该是璀璨的。


最后,讲一下“几个没有想到”。


首先,我没有想到十大佳著一直能评选到现在,如果在香港做这种评选,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第二,1972年我从福建到了香港,距今已经52年了,我没有想到深圳这座城市会发展成这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我到深圳东门去看了,当时深圳的规模很小,每一个房子、窗户都有贴条,防备人家去偷窃。我当时觉得深圳再怎么发展,也发展得不怎么样。后来深圳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三,1954年我从印度尼西亚跟着我爸爸回到中国内地,当时我小学毕业,没有想到70年后我能够在深圳跟诸位在这里开会。当时我经过深圳就很好奇,每一个火车站的名字都很奇怪。但我没有想到,70年后我居然会坐在这里,为深圳做一点事情。

 

王军:从深圳文学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所在

(《香港商报》副总编,深圳十大佳著资深评委)


四十不惑,深圳文学也进入了成熟期,期待像梅子老师说的一样,很可能要进入爆发期。


对深圳文学的梳理和研讨,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三次。第一次是我刚到《深圳商报》,想梳理一下深圳文学,那是2016年,我们起了个专题名字叫“为深圳文学正名”。


过去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是小渔村,年轻城市很多东西都是爆发的。但我们要为深圳文学正名,因为深圳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作家,并且在蓬勃发展。这个城市有一个非常好的特质,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全国各地,各种文化、风格、不同的行为方式、语言特色、文化习惯在这里交融、碰撞,有可能会激发出一种新派文学。但能不能激发出来?就在于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创作、发挥和积淀。


20世纪80年代深圳出了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家,叫刘西鸿,作品是《你不可改变我》,这是深圳作家第一次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后来刘女士移民到法兰西了。之后,深圳又出现了一位作家叫薛忆沩,写了《出租车》等“深圳人系列”作品,后来他也移民了,去了加拿大。再后来深圳出现了郁秀,写出了风靡一时的《花季·雨季》,这些深圳作者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他们大多都出去了,但都在深圳文坛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第二次梳理,是2020年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那是四年前,今天我们大家又齐聚一堂,研讨梳理深圳作协成立四十周年的文学成就。深圳作协是伴随着这个城市发展脉搏而跳动、发展、成长的。


今天,我们举行了“深圳十大佳著评选”,今年已经是第十一届,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坚持。这个评选参评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本土作者创作。评选相当于是一年一度的深圳本土文学创作的大检阅、大展示、大推介。


首先,深圳本土文学创作体量庞大、数量众多。这次我们收到了参评著作74部,仅长篇小说就有20多部。深圳一域,有这么雄厚的创作实力和体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最起码说明深圳的文学土壤非常深厚,创作状态非常活跃。


我们发现一个可喜的现象,现在深圳的科幻文学,基本上已经成为全国的重镇。一方面,源于深圳的城市气质,深圳是创新之城、科技之城、未来之城。科技创新要有两个人文基础来支撑,一个是科幻文学,另一个是当代艺术,这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的。在这方面深圳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同时深圳还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作者、研究者,特别是南科大,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南科大成立了人类想象力中心,专门研究怎样激发人类想象力。去年深圳文学有一个重大成果,金融从业者海漄荣获有“世界科幻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是中国第三位荣获此奖的作者。


另外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儿童文学创作,此领域的繁荣应该已经持续了一二十年,这是深圳文学创作很强的领域,确实涌现了很多好的作品、有影响力的作者。


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深圳文学四十年:现代性视野下的深圳故事与中国叙事”。这个主题非常好,等于说我们要研讨的是深圳的故事与中国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我们一直说“改革开放”,一直说“中国式现代化”。我的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成功,实际就是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与世界文明体系的对接。对接越广泛越深入,我们国家就越能取得好的成果。如果退缩、封闭,那就会倒退。我们要向前走,莫回头。


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珠三角,整个大湾区,都是整个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前沿,始终领风气之先。去年我们举办了“深港各界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源起是什么?在明朝万历元年,也就是公元1573年,成立了一个新安县,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区域包括现在的深圳大部地区和香港的全部。


为什么成立新安县?各种解读都有,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解读是,万历元年正是张居正的权力最高峰时,他要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成立新安县,就是中国开始有了经略海洋的意识。为什么要在这里经略海洋?因为西方大航海最先触达中国的就是这片区域。葡萄牙人来到澳门,西班牙人到了菲律宾,荷兰人到了台湾,当时叫“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时代”,大明王朝的货物通过马尼拉运到墨西哥,等于就跟世界联通了。


人们过去常说,深圳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大都市的,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的厚重历史远远没有被意识到,没有被挖掘出来。


在中国近代史上,如果说因为鸦片战争战败香港的被迫割让,可视为中华民族被动地、被迫地对接西方文明。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主动地拥抱世界?这是不是标志着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两个重大节点。深圳在重大节点中发挥的作用,我们有没有把它挖掘出来?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发生,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发生?这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梳理这片土地上历史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一二十年前别人问你哪里人?你都不会说自己是深圳人,本能地会说是河南的、湖北的、江西的,因为你的头脑深深烙上那里(故乡)的烙印。我们来到这个地方,不光是来这个地方工作、挣钱,我们还要在这个地方定居,要把自己的归宿放到这个地方,若把这里当作心灵的港湾,也就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如果说史学界或非虚构的写作是力求真实的、严谨的,而文学在虚构方面的创作则更有感召人、感染人、感化人的功能。一个地方不是靠它的GDP而吸引你,而是这个地方,可以被你当成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归属,它才吸引你。这就是我们文化工作者、文学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所在,也是我们之于这座城市的作用。


今年4月“世界阅读日”,我们在香港举办了一场大活动,那也是香港第一次举办“悦读周”活动,杨黎光做了场新书分享会,新书名叫《奔腾的深圳河》。这部书很大气,是非虚构创作,很有价值,但客观来讲,这个宏大的历史史诗著作更偏重人文科学,我觉得深圳缺一部反映这个时代大变迁的文学虚构著作。书名可以起名《静静的深圳河》,就像《静静的顿河》那样,写出非常厚重的感觉,这个作品应该有人的故事,有家族的故事,有村落的故事,有跟这片土地密切相连的故事,有一些文艺化的叙事和构造,能够感染人。深圳文学该到这个时候了。


四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深圳呼唤反映大时代的大作品》,现在深圳文坛百花齐放,很繁荣,有很多种的题材和体例,我不排斥这些东西,但我觉得在这个地方当前需要产生厚重的作品记录这个时代,甚至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对外开放都有很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文学作品。

 

Tags:深圳评论 深圳文学 四十年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8/8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武捷宇作品读记 | 于爱成 下一篇【深圳评论】专题 | 魏沛娜:“现..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