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深圳评论】专题 | 廖令鹏:现场、合法性以及新场景—— c时代的文学评论(二)
2025-06-25 17:00:51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廖令鹏 【 】 浏览:18次 评论:0
 

三、AI时代文学评论的新场景

 

基于以上讨论,我试图假设AI时代文学评论的几种新场景,可能这更有趣,也更有意义。我没有用DeepSeek或其他AI模型给我提示,原因是不想被牵引和左右。

 

场景一:新的乌合之众


我们所熟知的“乌合之众”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非常泛滥,根据其代表性著作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1)群体无意识,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意识被集体无意识主导,行为趋向情绪化、极端化;(2)智力降级与情感极化,个体的平均智力低于独立个体,但情感会被无限放大(如偏激、崇拜),形成“集体平庸化”;(3)匿名性与责任消散,群体中的匿名性使个人责任感消失,导致道德约束瓦解;(4)冲动与易变性,群体行动受即时情绪驱动,目标随时可能转向(如从“自由”转向“暴力”);(5)渴望被支配,群体天然崇拜意见领袖,渴望被“神话式人物”指引。群体心理的形成主要源于传染性暗示、模仿与从众,群体易受简单口号、图像或意见领袖的暗示影响,观点会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个体为获得归属感,也会主动模仿群体行为,放弃理性判断(盲从)。


对照上述关于群体特征的解释,我认为AI时代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与行为有过之无不及,文学评论可能出现“新乌合之众”的现象。最明显的就是海量低质评论涌现,这些评论往往缺乏深度思考与独特见解,只是对作品表面元素如情节、人物外貌进行简单描述,或是堆砌一些华丽辞藻却毫无实质内涵。短时间内,网络上充斥着这类海量且低质的AI评论,如同潮水般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观点,让读者难以从中筛选出有深度、能启发思考的内容。其次是容易引发情绪化与极端化表达,评论者会依据个人喜好或预设立场来引导AI工具,进而对外“灌输”观点,攻击反对者,肆意宣泄情感。比如,当一部具有创新性写作风格的作品问世时,一些受传统观念束缚的 AI评论者可能会盲目跟风批评,将其斥为“离经叛道”“不知所云”,而另一些追求新奇的 AI评论者则会过度吹捧,使用夸张词汇将其捧上神坛,全然不顾作品实际存在的瑕疵与不足。这种借助AI的非黑即白、缺乏中间地带的情绪化表达,相比传统评论,大大增强了群体的力量以及“合法性”,使得文学评论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和平衡性,干扰了正常的审美判断,也让作者和读者都陷入困惑与迷茫之中。再次,群体极化与盲目跟风也将频繁出现,当AI生成文学观点,或某个知名评论家借助AI生成的文学观点,在某个平台或社群中获得一定关注后,久而久之,便会引发大量类似观点的聚集和强化,甚至这些观点也会输送到AI的“语料”库当中。人们倾向于追随大多数人或流行AI工具的意见,害怕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而遭受孤立,于是盲目跟风参与其中,导致整个文学评论环境被单一化、同质化的声音所笼罩,文学作品的多元价值被忽视,创作者的创新动力也可能因此受到打击。不过,目前使用AI进行文学评论是一个新事物,很新奇,参与感与体验感也更强,所以大众更喜欢用AI去评论作品,这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评论家的声音和见解。未来,随着AI文学评论成为普遍现象,“合法性”逐步确立,“新乌合之众”汹涌而来,文学出现虚假热度与泡沫繁荣,一些文学评论者也可能与出版社、影视改编方、媒体杂志,甚至与作者进行合谋,通过操纵 AI 评论数据来吸引眼球、制造话题,误导读者和观众的选择。由此引发下面第二个场景。

 

场景二:新的信任危机


文学评论说到底基于某种信任,传统语境中,读者之所以相信文学,是因为文学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故事,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多面镜像,对世界现实有了新的发现,读者的思想受到启发,心灵受到触动,感受到了自身之外的别的世界和别的心灵。由于新的乌合之众的出现,以及创作者、读者借助甚至依赖AI来思考和参照文学的价值,文学评论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信任危机。读者既不信任评论者,也不信任创作者;创作者不信任评论者,反之,评论者亦不相信创作者;人们不完全信任AI,一个AI工具不信任另一个AI工具;平台和媒体编辑不信任文本,创作者也不信任编辑和专家。特别是当人们不仅把AI当工具,还把AI当成一种具有智力的存在的时候,这些信任危机将加剧,因为历史和生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信任并不那么完全和真实,信任也并不依附“权威”“智慧”和“强大”能力。当我们信任历史的时候,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我们信任小说故事的时候,有人说那是虚构的艺术;当我们信任现实生活的时候,有人说小说比现实更真实。AI时代,有时候我们更信任AI,而有时候却更信任身边的人。随着AI更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开始更具深度和更加类人化的思考,创作的作品也达到更高的水平,我们信任AI还是信任自己?这样的困境下开展文学评论,无疑是一种挑战。

 

场景三:新的评论形态和文学思潮


因为AI的创作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实际上已经或正在打通所有知识的边界,AI创作的形态并不确定,超越传统文本的评论、文图相生的评论、在对象出现之前的“前置评论”、新的后现代主义评论(如AI与作者共同完成的元小说、非虚构等)等形态,AI传播也承载着更多内涵、具备强大的再生能力,所以将来可能会自然地形成一种新的评论形态。如何定义AI时代的“文学评论”?如何面对AI生产的评论?如何认识内容背后那些AI使用者?何为“有效”的文学评论?当越来越多人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新的文学思潮便出现了。新的文学思潮可能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AI与人的关系问题。它涉及文学思潮的根本逻辑,以往谈论文学思潮首先要考虑基础背景,一般是历史现实与社会现实当中的人的现实问题。科技时代或者说AI时代,人的现实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影响文学的变化。比如科技生活直接塑造了一种“新人”——生理构造(也许是内置了生物芯片的机械人)、世界观(也许是宇宙观和混合世界观)、情感(大量会受到人与机器、人与未来、人与虚拟现实的影响)、生活(新的生活和工作场景)等都不同于我们现在的人,导致人与新人、新人与新人所发生的故事,“新人类”的文学性均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新文学思潮的形成恐怕要从这里开始。二是人们对文学评论的认识问题。文学评论是文学思潮最直接的反映,AI时代的文学评论拥有了与历史不同的面相,那么文学思潮也要与时俱进,要紧密地跟踪人的社会生活现实,人的思想演变,人的价值和情感,人的困境和冲突,人对于文学知识的积累和传递……这些问题已经开始涌现,文学评论、文学史领域的参与者就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观察这些活生生的变化,注意到思潮的动向,开始冷静地辨析和观察。


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文学评论者该怎么办?钱理群教授“和”与“答”或许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他近年提出了人文学界的五大“向何处去”:我们正面对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的“历史大变动”时代,重新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同时又面临人工智能高科技挑战带来的“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在这两大背景下,又有一个“我们自己向何处去”的问题。而作为一名现代文学研究者,思考、追寻“自己向何处去”,就不能回避“我们的现代文学学科向何处去”的问题。这样,我们就面临着“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自己向何处去,学科向何处去”这前所未有的五大“向何处去”的大问题,一个也无法回避。(参阅《我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与学人研究——在“钱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12期)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准备?钱理群在《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中提出我们要做好三方面的准备:一是精神的准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新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二是知识、理论的准备,自觉建立全新的深厚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多学科、跨学科;三是实践的准备。人工智能兴起之后,我们必须思考,这一背景下重新定义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学术,自然也就包括什么是“人”的学科。许多传统的学术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应当把追寻不可替代性内化到我们的研究工作中。

 

四、附:与DeepSeek之间关于AI时代文学评论的对话

 

问:作为专业文学评论家,面对像DeepSeek这样的AI工具的崛起,会面临哪些威胁?自己的优势和机会在哪里,以及我的工作对AI和大众有什么意义?

已深度思考(用时19秒)答:


(一)威胁:AI可能削弱的部分领域

1.基础性工作的替代 。AI能够快速整理文献、生成情节框架、提供标准化分析,可能导致市场对基础评论(如梗概总结、套路化解读)的需求下降,尤其冲击以“信息搬运”为主的初级从业者。

2.效率与成本的竞争。AI在数据处理和批量生产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企业或媒体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低成本AI生成内容,挤压传统评论的生存空间。

3.大众认知的转变。部分读者可能误将AI的流畅输出等同于专业洞见,导致对深度评论的价值产生怀疑,形成“快餐式阅读”的消费惯性。

 

(二)优势与机会:人类评论家的不可替代性

1.深度批判与原创性。AI的分析基于既有数据,而人类能突破范式,提出颠覆性视角(如解构经典、揭示文本中的权力关系)。例如,对《哈姆雷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需结合历史语境与跨学科知识,AI难以自发生成此类创新框架。

2.情感共鸣与伦理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常在于激发共情与反思(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拷问)。评论家可通过自身生命体验诠释这种复杂性,而AI缺乏真实的情感投射能力。此外,涉及性别、种族等敏感议题时,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更能规避AI潜在的偏见风险。

3.文化守护与跨界协作。评论家可转型为“AI训练监督者”,通过标注文学价值维度、纠正算法偏差,帮助AI生成更具人文深度的内容。同时,与AI合作完成资料梳理,腾出精力专注于思想性创作(如撰写文化研究专著、策划文学展览)。

 

(三)职业意义:在AI时代锚定人文价值

1.对AI的意义:提供“人性化标尺”。训练数据优化:评论家的分析可为AI模型注入更细腻的审美标准和批判逻辑。伦理边界设定:在AI生成内容泛滥时,通过专业评判防止文学沦为纯粹的数据游戏(如抵制抄袭、抵制煽动性内容)。

2.对大众的意义:抵抗异化的精神灯塔。意义赋予者: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引导读者穿透文本表层,理解《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不仅是情节元素,更是拉美历史的隐喻。批判思维培育者:通过解构AI生成内容的局限性(如套路化叙事),帮助公众建立独立审美判断力。文化多样性守护者:AI易受主流数据影响,而评论家可挖掘边缘化作品(如少数族裔文学),防止文化趋同。

 

(四)应对策略:专业评论家的转型方向

1.强化“人本优势”。深耕需要价值判断的领域(如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个人风格鲜明的评论IP(如结合短视频做文学解析),与AI的“中立性”形成差异。

2.拥抱技术协作。使用AI完成文献计量、读者反馈分析等基础工作,聚焦高阶思维输出;参与开发“AI+人文”工具(如情感分析模型辅助悲剧研究)。

3.拓展公共价值。介入教育领域,设计AI时代的文学素养课程;在跨媒介叙事(如游戏、影视改编)中担任文化顾问,防止技术稀释文学内核。

 

五、结语

 

AI的威胁本质是淘汰“可标准化”的劳动,却无法替代人类对意义的追问。当技术试图将文学降维为数据时,评论家的核心使命越发清晰:在算法之外守护语言的重量,在效率至上的时代重申沉思的价值。正如本雅明所言,“讲故事的人从死亡的边缘带回经验”,评论家亦需在AI时代重新证明——文学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人类抵抗异化的精神火种。

 

DeepSeek的结语非常精彩,由于我的“不信任”,我特意用两个不同的搜索工具和微信,搜索“在算法之外守护语言的重量,在效率至上的时代重申沉思的价值”这句话,发现真的是DeepSeek的“原创”,我不由得暗自佩服。

 

【作者简介】

廖令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出版批评专著《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新城市文学的新力量》,在《文艺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评论》《青年文学》《大家》等发表文艺评论作品一百多篇。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文学评论奖、第十一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等。


 

Tags:深圳评论 AI 文学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深圳评论】专题 | 欧阳德彬:《.. 下一篇于爱成|陈马兴《面壁大海》:绝..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