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第四届深圳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艺术学专题)研修班即将开班
2022-11-23 19:55:42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 【 】 浏览:266次 评论:0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市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爱好者的学术修养、人文素养和研究水平,培养文艺评论界的领军人才,把深圳文艺评论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度,经协会主席团研究,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协会指导,深圳市文联创研部、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拟与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合作,举办第四届深圳文艺评论骨干(艺术学专题)研修班。

    组织机构:

    指导: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承办:
    深圳市文联创研部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协办:
    深圳市文艺家协会服务中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时间安排

    2022年11月25~30日,学期6天,每天2堂课。共12堂课。
    11月30日结业。
 
    学员对象

    深圳市评协会员,我市其他在全国核心报刊发表过理论文章的评论家和评论爱好者,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及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在读研究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及深圳其他高校相关师生,广东省评协会员及全省兄弟评协会员等。
 
    课程设置

    专家授课、理论学习、论文作业等
 
    授课导师

    高建平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国际美学协会主席等职。长期致力于美学与文艺理论批评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中英文)《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西方美学的现代历程》《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美学的深度与宽度》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译有《艺术与经验》《先锋派理论》《美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代》等外国经典理论著作。另兼任《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当代美学》(Contemporary Aesthetics)等多家国外杂志的编委。担任《外国美学》集刊(CSSCI来源集刊)主编,并担任包括《深圳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在内的国内多种刊物和集刊的编委。
 
    沈语冰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哲学系主任。曾为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世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剑桥大学哲学学院访问学者,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访问教授。长期致力于西方现代美学、现代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以及中西比较艺术与比较美学的教学和研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2013-2021),“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执行主编(已出版近40种),《艺术史与艺术哲学》(集刊)主编,专著《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均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2018)。
 
    牛宏宝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国际美学会(IAA)会员,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高级访问学者。曾任中国人民艺术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美学史、康德美学、美学理论、中西艺术史等。主要著作有《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1996)、《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2001)、《西方现代美学》(2002)、(美学概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5、2007、2012)、《现代西方美学史》(2014)。译著有《小说社会学方法论》(1989)、《拉康》(1999)、《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2009)等。
 
    傅 谨  男,1956年生,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七届(2014-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戏剧与影视学)成员,北京市特聘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现当代戏剧研究和中国戏剧理论研究,兼及当代戏曲创作评论、文化市场发展和体制改革研究等领域。著有《20世纪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史》等个人专著12部,论文集10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及续编、民国卷(共30册)、《梅兰芳全集》《中国话剧百年典藏》等多部重要戏剧文献资料。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发表在CSSCI刊物的论文逾百篇,5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纸发表数十篇文艺评论。历年来获文化部、教育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江苏省等颁发的多个重要奖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清代宫廷戏曲‘串头’笺注”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次应邀参加中国艺术节、国家艺术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重大艺术评奖和学术评审。
 
    宋 瑾  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音乐学系教授(博导),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美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等。现兼任中国音协音乐美学学会会长;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院等讲座教授。著作有《走出慕比乌斯情节——世纪末音乐美学断想》、《国外后现代音乐》、《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综合艺术教育·大学音乐》、《音乐美学基础》、《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20世纪音乐素材与技法》(译著)等,迄今发表文论19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研究》、《中国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研究》、文旅部文化艺术科研项目《混生音乐族性的美学分析》等课题研究;主编国家级教材《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教育部新课标配套教材高中《艺术》(9册)。多次出任各级文艺理论、创作表演、教材课程等评委。频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李道新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研究》首席专家。曾兼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韩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英国等20多所大学访问讲学。任《电影艺术》《影视艺术》等杂志编委,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国家电影局审片委员会委员等。在《文艺研究》《当代文坛》《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影视文化评论近300篇;出版《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中国电影传播史(1949-1979)》《光影绵长:李道新电影文章自选集》《影与文:李道新影视文化批评集》等15种学术著作,以及诗集《大地的方向》、散文集《燕园散纪》。
 
    韩锺恩  男,1955年3月5日出生。音乐美学家,音乐批评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上海音乐学院特聘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1982-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就读大学本科,师从叶纯之研究院,获学士学位。1987-2004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人类学、音乐哲学、当代音乐及其相关历史研究,任研究员、《中国音乐年鉴》主编、《艺术评论》副主编。2000-2003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润洋教授,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从事教学。
公开发表文论700万余字。主持编辑各类出版物3000万余字。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艺术史论系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美学,现当代艺术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著有《艺术概论》《艺术美学》《工艺当随时代》等,译有《寻常物的嬗变》等,新世纪以来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组织策划一系列大型学术活动。
 
    彭 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华美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2016年度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美学理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剧本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出版《艺术学通论》《美学导论》《回归:当代美学11个问题》等学术著作15部,《艺术的语言》《景观美学》等译著7部,主编《国际美学年刊》(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第16卷,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Philosophy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Asian Philosophy、Rivista di Estetica (意大利《美学杂志》)、Filozofski Vestnik(斯洛文尼亚《哲学研究》)、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策划“弥漫——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意大利威尼斯,2011)、“时差——中德新媒体艺术展”(德国汉诺威,2012)、“平面与深度——中国当代绘画展”(韩国首尔,2014)、“国风——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展(俄罗斯圣彼得堡、瑞典乌斯特堡,2015年)、“平远——中斯当代艺术邀请展(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2016年)、“艺术为了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览项目”(巴黎,2016年)、“流动——中意当代艺术交流展”(维琴察,2017年)、“墨生四象——国际水墨艺术邀请展”(波兰克拉科夫,2017年)、“相遇丝绸之路——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乌鲁木齐,2014)等艺术展览200余场。
 
    李 健  男,1964年生,安徽宿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出站博士后。深圳大学教授,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院长,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领军学者,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文艺美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艺学、文艺美学,尤其专注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范畴。出版学术著作8部,代表作有:《比兴思维研究——对中国古代一种艺术思维方式的美学考察》《魏晋南北朝的感物美学》《中国古典文艺学》(与胡经之合著)《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歌的语言艺术原理及其历史生成规律”首席专家。
 
    李 洋  艺术学理论系主任。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毕业,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委员会主任、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欧盟大学委员会Erasmus mundus计划高级访问学者,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7项,在《当代电影》、《文艺研究》、《电影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著有《莱昂内西部片中的手势:影片动势语言分析导论》、《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迷影文化史》立足于法国迷影历史的史料和事实,提出“迷影”这个概念并把“迷影文化”作为重要的电影史现象纳入电影史研究的视野,从“迷影文化”的角度重新阐述了世界电影史的诸多核心问题。主编《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译有《巴迪欧论电影》、《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宽忍的灰色黎明》选编和翻译了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让·鲍德里亚、居伊·德波、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阿兰·巴迪欧等九位法国思想家共计十八篇经典电影文献。另在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百余篇。
 
    李心峰  本名李新风,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会长。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长、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一般艺术学、艺术a理论史、日本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出版专著《元艺术学》(1997;2021)《现代艺术学导论》(1995)《日本四大美学家》(2021);论文集《艺术学论集》(2015)、《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2014);主编《中华艺术通史•夏商周卷》(2006)《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2006,2022)《艺术类型学》(1998,2013)等。发表论文、评论等三百余篇。著作、 论文曾多次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日本四大美学家》获中国评协第六届“啄木鸟杯”优秀著作奖。


Tags:第四届 深圳青年文艺评论 骨干 研修班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第四届深圳青年文艺评论骨干研修.. 下一篇深圳市文联签约文艺评论家管理办..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