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深圳评论】专题 | 廖令鹏:现场、合法性以及新场景—— c时代的文学评论(一)
2025-06-25 17:00:51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廖令鹏 【 】 浏览:17次 评论:0

0-1.jpg

现场、合法性以及新场景——AI时代的文学评论 

廖令鹏

 

 

一、AI时代文学评论的现场

 

AI的崛起对文学评论的影响,出现了“机遇说”“威胁说”“末日说”“转型说”“观察说”等论调,典型比如今年《人民文学》《十月》《花城》等近十家文学期刊的主编和编辑共同讨论文学创作、评论、传播等问题时,认为“AI不是威胁,而是文学发展的新机遇”;去年底第七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上讨论“AI技术会让文学掀起何种波澜”时,部分知名文学评论家认为“相比于文学创作,AI技术对文学评论的冲击或许更大,更猛烈……对文学研究与规范构成了挑战,也在磨损学术界的创造力”。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生更是直言“如果今天有人问,谁是中国最伟大的批评家,那肯定非DeepSeek莫属”。“DeepSeek在人文学界掀起的‘风暴’让人觉得DeepSeek变成了‘重估一切价值’的AI尼采”。总体看来,对于AI时代的文学评论,业界普遍乐观自信,但仍有很多评论家五味杂陈,心态和行动各异。有的人对当前文学评论的价值深度怀疑,对将来文学评论的命运惴惴不安。有的人迷茫失措,踌躇不前,决定看看再说,“让子弹飞一会儿”;有的人觉得看不如干,“用起来再说”。有的人评论AI做出的文学评论,有的人让AI评论自己的评论,也有的人与AI“一决高下”。比如DeepSeek问世之后,很多人用它来写评论(评论对象为艺术作品、影视作品、文学经典、已有的文学作品、新作以及作家论等),别开生面,精彩绝伦,大有“时间开始了”的亢奋与激动。前不久芙蓉杂志公众号还推出了《李敬泽、周晓枫、李修文等7大名家 PK DeepSeek,巅峰对决》的内容。今年初某诗社专场组织了DeepSeek和知名评论家一起现场点评诗人、交流互动活动,使用 DeepSeek撰写了主持词,让它从创作意图、文本含义、诗歌技巧以及同类诗歌比较四个方面对作品进行点评,并与现场互动,同时也使用DeepSeek对专家的点评进行“点评”。


还有一些文学评论家在测试AI的能力,检验AI的水平,给它提出不同的评论“难题”,与AI一起“头脑风暴”。有的人甚至在不同的AI模型之间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模型更擅长文学评论,哪些评论高人一等,哪些低级幼稚,哪些存在BUG错误,哪些更加惊艳迷人——无形中他们也在“训练”AI模型的文学评论能力。文学圈之外的人更是欢欣鼓舞、热烈憧憬。实际上,AI时代传统的文学评论“陨落说”“死亡说”大多数出现在文学圈之外。《哪吒2》上映后,很多人用AI快速地“生产”大量评论文章,通过论坛小组、自媒体平台传播,似乎专职专业的评论家可以“靠边站了”。很多人开始频繁地在朋友圈晒出AI对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的评论,有的淡化和模糊了“AI”角色,试图让别人感觉到“有人”对其作品进行了评论。各界对于这些现象的探讨已经很多,探讨的焦点也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好不好”的问题。


对大众而言,AI评论不但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而且完全符合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很快获得“拥有”各种AI工具的满足感;感觉到“安全”了,不再担心作品被忽视、冷落和批判;有了新的归属,也有了被“爱”的感觉;当然也得到AI的完全的尊重,“我虐AI千百遍,AI待我如初恋”;自我实现的需求更是大大满足了。具体而言, AI超强的“析出”能力和“化合”能力,及时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了“独到”的“价值发现”,提供了“新颖”“深刻”的阐释,也就是说,AI“赋能”了作品,进而“赋能”了作者。“析出”是研究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是根据文献、数据、案例等整理分析、总结得出,KIMI就是代表,擅长对长文本和书籍 “析出”主要观点、故事梗概、思维导图、人物图谱等,也可以按照提问者的要求“析出”不同的内容。这是AI的基础能力,从“数据”到“语料”,再到“输出”,析出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化合”能力,就是在析出的基础上按要求进行分析、思考、论证、总结,“化合”的特征就是多种物质融合而“生成”新的东西,前两年出现的AI工具,不少存在“组装”的痕迹,甚至有“拼贴”的痕迹,与“化合”的差距较大。2024年,我同时用两三个大模型对同一作者(及其小说)进行提问评论,与用百度等搜索到的内容相比,拼贴、改造、重复的比例较大。后来,这些模型也在不断地进化,经过多轮“训练”,质量有了改观。很快,DeepSeek的深度思考模式更符合人的思考过程,“拼贴”“改装”的痕迹少了,更接近“化合”输出,即经过消化、吸收、整合,变成或努力变成独立的观点进行输出,这部分最让人惊讶,甚至让人震撼——在基础乃至偏上的水平,AI确实比很多作者高明多了。特别是那些需要借助大量资料分析的活动,如历史文献学、档案学、研究咨询、文学评论等,遇见AI真可谓“相见恨晚”。


不过,这只是普通使用者的“幻觉”,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并不认为AI不存在“组合”材料的问题,也不会认同它的“化合”过程就是“生长”过程——AI的很多工作可以看作是“拟合”,生成的很多内容带着“AI味儿”(用来形容一种非常廉价、塑料感、速成的感觉)。今年1月,腾讯混元的产品部门曾做过一个小实验,选取了10段文字,让普通人去辨别哪些是AI写的,哪些是从不太著名的书中摘录的,结果一半以上的人都能准确识别出哪些是AI写的文字,不少人的辨别率甚至能达到80%至85%左右,原因就是这些内容“AI味儿”很重,它是基于大量文字的拟合式表达,而缺乏个人亲身经历所带来的独特韵味。

 

二、AI与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合法性”

 

文学评论包括有效的阐释、精准的发现、独特的创造三个层面,正如大家看到的,目前对一篇文学作品,AI能够做出基本的阐释,较为宽阔的分析,粗浅的提炼,甚至有一些“文本”层面的拓展,能进行多语义的反复理解。然而,我思考的并非AI能否在这些层面胜过专业的文学评论家,而是它有可能形成一种AI评论的“合法性”。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起,后现代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其要旨就是解构确定性、整体性、中心化、一元性等现代性文化特征,取而代之的是不确定性、多主体、碎片化,荒诞的、边缘的、短暂的、瞬间的、原始的……假如我们接受这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现实,那么就不得不审视AI的文学评论行动,它在与人类“价值对齐”的框架之下,一方面,利用自己“迅捷”和“庞大”的输出和充满想象力的成长空间,征服作者、读者和评论者,另一方面,它短暂易变的回答,跨界新颖的“拼贴”“化合”,很好地暗合了后现代主义行动,只要你不是模型的开发者,无法修改它的源代码和底层模型,那么,AI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评论就有“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在普通作者及其作品那里,反而很容易被加固。为什么?因为一直以来我们主流的文学评价体系、文学传播平台、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与大众和普通作者一直离得比较远,文学越来越边缘化、小众化、圈子化,文学从社会生活中来,但是作品在输出至社会和大众那里的时候,出现了裂缝和鸿沟,大众进入文学这座宫殿的时候出现了门槛,若没有“身份”和“资格”就会被阻拦在门外。大众的作品也是一样,必须通过某种“资历”的提升,“证据”(畅销书、刊物发表或专业评论)的出示,才可能在专业文学评价体系(文学圈)中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如今,普通作者借助AI文学评论,获得一种被阐释、被发现、被传播、被肯定的感受,一种摆脱权威认证、精英评论的自由感,一种冲击“文学圈”的成就感,一种超越的可能与假想,自己阐释自己,自己发现自己,把自己推向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领地——这反过来为AI文学评论的“合法性”提供了证据。


现在人们讨论AI创作和评论的时候,表现出的坚定自信与积极乐观,源自人的主体性,人的思考特别是人对存在的思考,人的情感和感觉,以及人在文学中既有的参与感与获得感,等等。我对此是没有什么信心的。首先,我去年写过一篇《主体性和共体性:隐藏在AI里的那个人》的文章讲AI的主体性,提醒人们注意隐藏在AI系统、AI与人之间的互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共同性”,即除了要看到人的“主体性”,AI的“主体性”,更要看到AI与人的“共体性”。其次,之所以我对“自信”“乐观”持保守态度,在于开放性的文学的特征,即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既不完全在作者那里,也不完全在读者和评论者那里,意义更多是在开放的交互关系中逐渐形成。读者更容易充当意义的生产者和实现者,作者和评论者至多能为与读者的互动提供一个导言、一个场所、一沓散乱的历史档案、一堆寻求“最后因”的“材料因”。今天我们面临的情境是,读者不再是意义的“进口者”兼“消费者”,也不满足于作为一个“围观者”,他不仅仅拥有与文学交互的权利,也拥有交互体验的动力和能力。典型的如前文提到,大众在用AI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愉悦感和满足感,也看到AI的新的阐释和新的发现,甚至看到了对自己作品的“价值判断”“价值提升”——AI用它的超能力将作品“嫁接”了不同语境和知识,碰撞出新的火花。


作品的文本是AI的“引导器”,AI的“组合”也是作品的“催化剂”,这样一来,文本和文学获得了双重解构,文学评论家的“自信”“乐观”也只是“自以为是”“一厢情愿”。如果他们还认为能够提供一种理论的、确定的、标准的、中心的、可靠的文学思想、观点和评价,去评判AI与大众的创作行为,评判文学质量的高低,预测未来的文学前景,那么,我只能说后现代主义文学评论的“合法性”及其共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Tags:深圳评论 AI 文学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深圳评论】专题 | 欧阳德彬:《.. 下一篇于爱成|陈马兴《面壁大海》:绝..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