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情人的故居
莎车的大街小巷处处可以感受厚重的古城风韵。走进莎车,立刻可以听到清风吹来十二木卡姆关于爱情的解读。此时,恰有一群鸽子掠过天空,它们该是这座城市最古朴忠贞的原住民,一如被称为香妃的依帕尔汗土生土长在这里,又如同巴旦木树一般是这片土地的秀发和睫毛。莎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年轻的讲解员,在隐约的鸽哨声中说,莎车县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因西域古国而得名,莎车这个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至今没有准确严格的文字说明。解说员盈盈一笑,换了一种很家常的语气说,但莎车在维吾尔语中叫“鸦儿看”,民间有一种解释,维吾尔语中莎车的意思就是——情人的故居。
情人的故居!多么浪漫而有诗情,闪烁着七彩光芒,是一个有抵达的承诺。这诗意的名字似乎隔着一条风烟袅袅的河岸,流淌过千年的春秋岁月,两汉时期张骞和班超的西域之行依稀萦绕,唐代高僧端坐祥云笼罩讲经台上的佛法禅心依旧不惹世俗尘埃,元朝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足迹早已成为莎车婉转千回的韵脚,林则徐对当地农业和水利的考察如今以秀逸的身姿深隐田间。莎车,虽漫长了三千年光阴,却守望一抔风骨不曾改变。
我在距离莎车县六十公里处居住了几十年,也来过莎车几十次,第一次知道它还有这样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名字,柔软轻滑而滚烫,透着一股浓浓的乡愁和渗入骨髓的爱恋。一如莎车本身的样子,可以存留历史,也可以安放诗歌。纵然昔日西域诸国的繁华,曾经群雄逐鹿的雄姿,当年香妃一路悠长的芳踪,也不足以诠释情人的故居,这闪烁了驼铃古道上日月星辰的地名。
这个地名并不是凭空而来。据说,它来源于1730年莎车一位学者的手抄本维吾尔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全诗共十章,1000余行,诗中叙述了少女赛乃姆,与青年艾里甫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示了莎车古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了解到这个地名背后缠绵美妙的故事,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绿意葱茏的春意,一枝枝嫩芽噌噌响动朝着爱情的方向疯长,一朵朵芬芳晃动阳光摇曳身姿。古丝绸之路,绿洲城邦,南疆非遗文化第一县,我像个好奇的孩童,开始重新打量莎车。
探究莎车的任何历史,总是绕不过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好像一束光,指引人看到莎车更广阔的天地。这一对情人还未出生就有了天注定的指腹为婚。他们从小青梅竹马,形影不离,一同长大并深爱着对方。只因艾里甫父亲遭受陷害导致家里穷困潦倒,赛乃姆家人撕毁婚约,强行拆散这对恋人,艾里甫不得已去他乡避难。
赛乃姆循着艾里甫留在风中的气息四处找寻他的下落,在老城错落有致排列幽深的小巷子里穿梭奔跑,在苍茫古道上问询呼喊,却没有他的丝毫音信。她深情吟唱:“要问我为什么形容枯槁,我双眼望穿你走过的每一条道路。”几年过去了,赛乃姆思念艾里甫成疾,不得已返回家乡,她在诗中唱道:我愿他早日归来,把我的心儿安慰。又担心好景不长,良辰如泡影破碎。
也许这世上所有的情深难忘,总要有些古朴诗意的风物来配,才能永恒当初的模样。莎车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安居本意的思念缠绕。赛乃姆相信,莎车是她和艾里甫的故居,她的心上人终归要回到这里找她。据史料记载,莎车自古有一首爱情柔巴依,是写给天下所有痴情男女的情诗,我相信也是写给赛乃姆和艾里甫的情深意切:晨风啊,带去我心中的秘密吧/请向我的情人送达我的问候/清晨或黄昏你挨近她的身边/请转述我对她朝夕不断的思念。
不久,艾里甫果然回到故乡,怀揣一腔挣脱世俗之累的美好爱情,与赛乃姆共骑一匹快马,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去追求幸福的美好生活。之后,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反而更加坚定了相爱到永远的信念。故事的结局如同众多美好的民间故事一样,这一对有情人最后双双回到故居。赛乃姆与艾里甫终结良缘,就像玫瑰和夜莺的爱恋有了结果,又像时光纤长的手指,拨动了他们幸福生活的和弦。他们在无花果树下谈论诗和音乐,在石榴花丛中嬉闹玩耍,在巴旦木花海里翩翩起舞,他们在阿曼尼莎汗坟丘的十二棵沙枣树前述说衷肠誓海盟山。
莎车是喀什辖区内最早的文化古城。也因此,莎车的许多文化古迹,类似于艾德莱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巴依都瓦祈福台、亚克艾日克烽火台,等等,至今都保存可以直观的现场,留下五彩云霞般绚烂的河流,星星点点的残垣断壁,以及谜一样的猜想和惋惜。但艾里甫和赛乃姆的美好爱情却似艾德莱丝绸的花纹回旋眷念,华丽绚烂,绵延不绝,在莎车广袤的大地上,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如街头欢快的麦西来甫蓬勃热烈,传颂不息。
这是时光馈赠莎车的玫瑰——情人的故居。当夜晚繁星满天,四野沉静,情人的故居,是世上所有的语言和诗行。
五月莎车的阳光,像艾里甫与赛乃姆的爱情一样灼热。他们是咏唱生活的爱侣,生活就把阳光、绿色、泉水馈赠于他们。我在非遗展示馆门前的太阳下默然站立,突然觉得,莎车这个城市贮藏着一种从古至今的浩荡元气,它有阿曼尼莎汗深邃的明眸,有十二木卡姆灵动的歌喉和腰肢,有喀群乡美玉无瑕的品质,百万亩巴旦木花海是它的绿色肌肤,米夏镇累累樱桃是它饱满的红唇,万里胡杨生态长城是它的傲然身躯,喀尔苏深褐色古树是千年光阴里刻在额头上的几丝皱纹;老城为心跳,新城为呼吸,叶尔羌河是莎车奔腾不息的血液,街头群众安详的面容和微笑,是莎车敦厚的灵魂和谦逊的温柔。
我想到了其他几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宝哥哥和林妹妹,唐明皇与杨贵妃。他们也都是有情人,所不同的是,他们不拥有共同的故居,便缺少了不失信于对方的底气。也因此,他们凝视未来的目光都没有艾里甫和赛乃姆那般坚定而明确,传颂千古的爱情最后也只能让人深深叹息。我想,如今的莎车,正因为是情人的故居,便有了诗意与远方,有了繁花似锦的心有所属,有了旖旎华美的富足回归,有了祥和从容的安居乐业。
莎车春日的清风不断搅动我真实的凝望。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在不同的书里、歌里、街头巷尾的片言只语里都能看到和听到,虽然现实中只有两个不同年代的手抄本可做史料佐证,但这段故事,无论以什么方式呈现,它都可以让人咀嚼出莎车的厚重、莎车的深情和莎车的壮美。
就像一首现代诗中写道:“莎车,她也许不是你白头到老的妻子,却是你终生难忘的情人。”莎车,你这情人的故居,怎不让人魂牵梦萦,流连忘返。
叶城乡镇土巴扎
“巴扎”是维吾尔语,意思是集市或市场。在喀什地区,巴扎的历史由来,改变了地处西部大漠维吾尔人单一的游牧畜牧经济,转而从事农业和工商活动。可以说,整个南疆区域,巴扎是人们的长久生存之道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从喀什再向西行,便来到地处喀什、和田和西藏阿里三地交界处的叶城县。早在公元前176年,叶城县境内就有古国出现。叶城当地最有名的大巴扎就是一座仿古建筑,内部分为多个区域,分门别类出售各种商品,以当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以及传统食品小吃为主,井然有序,琳琅满目。叶城县的古城巴扎在县城人流量相对集中的地方,是一个集购物、观光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不仅可以购买到各种新疆特产,还可以观看传统表演,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这两个巴扎更加趋向于市场交易和规范管理,知名度高,商业气息浓厚,严谨整洁,生意兴隆,但在当地人看来,似乎少了点人间烟火气。
叶城有“核桃之乡”的美誉,盛产薄皮大核桃,依提木孔乡有一个专门进行核桃销售与批发的巴扎,据说是种植户和大小商贩自发形成的这个核桃专属集市,自成体系,远近闻名,但只是交易核桃产品,产品单一,少了些“逛”巴扎的情趣。
比之这些巴扎,叶城各乡镇的巴扎是最耐品味亦最有生活滋味的传统巴扎,也被当地人称为“乡镇土巴扎”,无论是县里的居民,还是乡镇的农民,都非常喜欢逛的“土巴扎”。
乡镇土巴扎有固定的日期,叶城县有二十多个乡镇,从周一到周日,每个乡镇轮流巴扎天。这是约定俗成还是政府规定,不得而知,但自古以来,喀什地区的各类巴扎,本身就是民间百姓的即兴之作,有着与大自然和四季轮回相生相依互为表里的亲密关系。
恰尔巴格镇的巴扎天是周二。按理说,在时间上,周二远不如周五和双休日有优势,并不是个有利的商品交易日。但在叶城,无论哪个乡镇有巴扎,无论是周几,周边的人们都会兴致勃勃地赶巴扎,一周七天,有人就可以赶七天巴扎,有时逛半个小时,有时可以逛一天。对于这些朴实的村民来说,巴扎是生活中最不可少的生存依赖。
恰尔巴格镇的巴扎还保留着最浓郁的乡村气息和最淳朴的生活热情。天色是从各种各样交通工具的启动声中亮起来的,汽车,摩托车,三轮车,电动车,自行车,一大早就从各家各户的大门里开出来,赶往他们喜欢的土巴扎。十几年前,土巴扎上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还是毛驴车,乡镇的小路上,随处可见一头头毛驴拉着一架架木板拖车,一家老小五六口甚至八九口人挤坐在板车上,兴高采烈去赶巴扎。那时看一个乡镇巴扎的规模,很大程度上要参考毛驴车停车场的壮观程度。只见巴扎附近一片指定安放毛驴车的空旷地上,浩浩荡荡停满了驴车,驴挨驴,车挨车,一眼看不到边。
现在乡镇巴扎主要以电动三轮车为主,也有少量汽车,不见了尘土飞扬、驴声嘶闹和粪便熏天,也为巴扎开辟了更大的交易空间,人们可以痛痛快快逛巴扎。
恰尔巴格镇的巴扎不仅仅是自己乡镇的市场交易,周边乡镇的农民都会前来交易,在这里可以买到许多物美价廉、经济实用且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巴扎里不仅有农产品、编织品、手工艺品、活牲畜和各类食品、生活百货、学习用品、中医维药、电子产品,应有尽有。还有传统的铁匠、木匠、砖瓦匠、修补匠、剃头匠、编筐匠,这些技艺粗犷的匠人们,好像并不在意交易了多少产品,不管摊位是否有人问津,只闷头忙活,叮叮当当吱吱扭扭刷刷啦啦地摆弄出手艺人该有的声响,一派生龙活虎的干劲,那种超然物外精益求精的专注,似乎更醉心于拽回一点旧时光,向生活展示这些即将消失在时代浪潮下的旧图景,自己也沉浸其中泰然自乐。其实匠人们的笃定淡漠的神态,很大程度源于他们的生意并不像外人想象中那么冷清。乡村生活的朴实自然,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永远不会丢弃那些父辈血液里遗留给自己的东西,不管什么摊位都人流不断。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个土巴扎都是滋养城市的底蕴,是城市最接近传统的大自然。
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再小的摊位也不会羞于开口,即便不会说汉语的老乡也会热情地招呼:来嘛来嘛,看看,随便看。在正规摊位的路两边,挤满了各种临时小摊贩,大多数人就地铺开一张大塑料单,摆上各种物品,好看的好玩的应有尽有。也有自家制作的小推车,上方固定一把大伞或简单拉个布单,小吃生意就可以开张了,凉粉、凉皮、麻辣烫、煎饼、水煎包等各类小吃延绵不断,还可以看到糖葫芦和江南的冰粉、米糕等食品。不需要桌椅板凳,老乡们总是习惯一路走一路吃,不会在哪个小吃摊点过多停留。还有一些小贩,满身搭挂着丝巾丝袜太阳镜等轻巧物件,穿梭于巴扎的角角落落,边走边吆喝,见人就推销,摩肩接踵,热火朝天。
大部分来赶巴扎的老乡都不仅仅为了交易,赶巴扎更重要的是为了沾沾人气。各个乡镇的居民,只要有刚出生三天的孩子,就会抱到巴扎上来沾人气。他们认为,让孩子一出生就亲身感受巴扎氛围,是让孩子一生下来就跟巴扎建立一辈子的亲密关系。至于一两岁或几岁的小巴郎被大人抱到巴扎玩耍,是最寻常之事。婴儿、孩童从小置身巴扎,领略琳琅满目的巴扎盛景,等到十五六岁,自然成了巴扎通。有了这样的巴扎经验,所有的小孩子从小都知道,没钱了去巴扎挣,有钱了去巴扎花,心烦了去巴扎排解,高兴了去巴扎庆贺,有困难去巴扎求助,一辈一辈人流连于此,或购物,或品尝,或聊天,或观望,一辈辈人便生存在巴扎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需求里。如此循环往复中,巴扎意识就成了当地人的生活根基。
其实在土巴扎最常见的不是交易,而是人群扎堆,这似乎也是维吾尔人祖传的人际交流方式。扎堆的对象全是男人,女人们热衷于购买和品尝,是土巴扎最精明最长情也最豪爽的消费群体,她们三三两两徜徉在土巴扎的各个角落,热烈而浓艳地享受土巴扎带来的满足和快乐。男人则显得内敛而有城府,他们走走看看,也许会品尝一两样小吃,问一两样物品的价钱,基本上不会像女人一样对商品和食品逐一问津,只是淡淡地扫一眼,但只要遇见有几个男人停在路边说话,不管认识不认识,便马上加入进去。因此,土巴扎上隔十几米就有一群男人围拢着聊天,刚开始也许三五个人,慢慢十几人,后来有可能几十人凑在一起,可以说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就聚集着一堆人。无论是五冬六夏,还是沙尘弥漫,每个人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们在这里交换市场信息,交流生活体会,说说家长里短,谈谈热门话题,帮人出谋划策,互相嘘寒问暖,轮流观看买卖的物品,顺便还结交认识新朋友。他们不喧哗,也不抢着说话,尽管在人声鼎沸的巴扎,也很小声地交谈,一派共享时光岁月静好的模样。
十年前,艾则孜还是个十九岁的小伙子,在牲畜市场上买了一只小公羊,抱在怀里跟一个邻居大叔评价小羊的好坏。不一会儿,围过来三四个男人,毫无陌生感,都很熟稔地摸摸小羊的脊背、肚子、蹄子和头骨犄角,不约而同参与到小羊买得是否划算的讨论中。其中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还手把手教艾则孜怎么摸小公羊的骨骼,以判断小羊今后的块头和体力。那时,艾则孜抱着小羊,像抱着个绒毛玩具的大男孩儿,刚开始眼睛里还有几丝不安,担心自己买得不够精明会遭人嘲笑,随着周围男人们不断点头表示肯定,不断跟他讲说牲畜买卖过程中一些实用经验和窍门,小伙子脸上也有了周围男人们的笃定。大热天抱着小羊站在那里继续聊天,脸上自信地笑着,仿佛这次的巴扎扎堆让他瞬间长大成熟了。时至今日,艾则孜已是巴扎牛羊买卖市场里眼力老道的专业交易人,他看中的牛羊,十有八九都是优良品种。这使他生活富足,商业圈不断扩大。但他每逢巴扎天必然来人群里扎堆,用他的话说,他的生活技能、交易经验以及市场上的各类信息,一大半都来自巴扎的扎堆,他的生活离不开巴扎,更离不开巴扎的人群扎堆。
来逛巴扎的人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巴扎的上空能聚集强大的气体,让人有活力,他们说这是巴扎上空有力量的气,这样的空气对人有好处。因此,巴扎上经常有人把家中生病的老人推到人群最集中的地方,让病人吃一下这个有力量的气。他们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气体,病人生病久了,自身的这种气体就少了,需要到健康人群集中的地方,吸收一下大家的好气体,病就会好得快一些。维吾尔族人生性豪爽,豁达开朗,扎堆人群并不排斥有个病人加入,而病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注意力转移,心情放松,看周围人谈些新鲜见闻,讲些幽默话语,加之扎堆的人不断问候和宽慰病人,病人不由把所有忧愁心境搁置一边,脸上有了笑容,精神头也足了。从巴扎回家后,病情似乎真的好些了。于是,乡镇土巴扎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成了一种寄托,是当地人难以名状的一块精神之地。
叶城乡镇土巴扎原本是农村的集市,最初的形成与经济活动有关,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产物,然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乡镇土巴扎的发展竟滋生出许多文化功能。这不得不让人猜测,土巴扎里也许蕴藏着某些维吾尔民俗文化的源头?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气质。叶城的气质就是大大小小土巴扎的气质,古老安详,热烈蓬勃。即便再无知无觉的人,真正走进叶城,也会被这种互融互通的人间烟火所吸引,每一个巴扎天都牵扯着某种难言的情结,不温不火从容自得,任凭过客记忆或遗忘,都不重要,土巴扎始终为所有人开启一样的风景,幻化出一个活色生香生机昂扬的叶城。
【作者单位】 新疆喀什地区泽普石油基地塔西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