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深圳评论】专题 | 木木:寻找深港文脉(一)
2025-05-08 17:57:23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木木 【 】 浏览:25次 评论:0

0-1.jpg


寻找深港文脉

木木

 

寻找深港文脉,是由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发起一场主题研学活动,面向深港两地青年。该活动作为纪念新安建县4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去年8月启动,今年1月结束,历时半年。整个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举办“深港文脉”双城青年短视频大赛;二是组织参赛者与文史学者一起,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南头古城、罗湖桥、沙头角中英街等承载着深港共同文化记忆的地标参访游学。


这场研学活动的特别之处,在于借助短视频这一广受欢迎的新媒介,将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与加强深港青年互动连在了一起。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传承。以青年为主体的文化交流,在深港双城合作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对促进两地认同别具价值。香港青年樊维思在游学现场说,自己走了很多次罗湖口岸,过去很少留意到罗湖桥,而通过这次游学,才知道罗湖桥对于深港两地来说有着如此特殊的意义。


我受邀参加了部分活动,感触颇深。其实,从2004年南下香港,2021年定居深圳,到今年已经整整20年了。这20年来,我的工作岗位换了好几个,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就是寻找深港文脉。特别是到深圳政协以来,工作任务比较超脱,主要是负责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的工作,不像在香港成天“跑码头”,总算能静下心来梳理一些思路,每每有一种“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的感觉。随着这场研学活动的展开,深港双城文脉流变的一幕幕人间烟火,不时在脑海中浮现。

 

一、大山大河大海交汇处

 

从地理上看,深圳和香港作为一个整体,处于大山、大河、大海的交汇处。大山指莲花山,大河指珠江,大海则是南海。这种地形水势,与深港两地文化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莲花山是一座长约300公里的庞大山体,坐落于广东省两大地理单元——潮汕平原与珠江三角洲之间。莲花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自梅州东北部延伸至惠州与汕尾交界处抵海。余脉继续向西南方发散,隆起两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峰,即深圳的梧桐山和香港的大帽山。两峰之间,深圳河蜿蜒而过。综观深港地形地势,梧桐山和大帽山处于中轴位置,宛若双城挺拔的脊梁。由此向四周延伸,东北有七娘山,东南有马鞍山,西北有阳台山,西南有凤凰山,并借势铺展出无数山岭沟壑及大大小小数百个岛屿,呈现大鹏展翅、携山向海、百屿熨波的独特景观。


在中国江河谱系中,珠江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三大摇篮,黄河和长江都是自西向东流,以一条干流汇百川而归大海;珠江则大致由北往南,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并行,最后虽合而为一,仍有大小河道横岔斜出,呈众流入海之势。珠江因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珠江是指由三大支流及珠江三角洲诸水道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狭义珠江则单指三江并流后广州以南河段。如果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像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珠江流域则像一片森林。黄河流域称为北方,长江流域称为南方,珠江流域则在中国的北方、南方之外另称为岭南。宋代以前,狭义的珠江几乎不存在,广州以南还是一个巨大的海湾。珠江入海口迄今仍然极其开阔,下游三角洲河汊纵横,水网密布,并经狮子洋、伶仃洋与南海融为一体。


南海与黄海、东海相比,对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意识的形成更具决定性意义。华东海域虽然辽阔,但大陆与浩瀚的太平洋之间只有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历史上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都相对较弱。华南海域与整个亚洲南部、非洲东部以及欧洲东南部相通,素来人口稠密,产业发达。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经由南海进入印度洋,远达中亚和非洲沿岸,东南亚因此成为海外华侨的首站和主要聚居地。后来开辟了横跨太平洋的海上贸易航线,通常也是从华南出发,跨越南海,经菲律宾抵达墨西哥。


正是在这片山海之间,明万历元年(1573年)设立了新安县,辖地大致包括今天的深圳和香港,紧扼珠江口,处于南海贸易的要冲。自秦设郡县以来,中国州县大都抵海而止,惟新安县全域尽在沿海地区和海岛之上,这反映出明朝中叶经略海洋的浓厚意识。新安县是深圳和香港共同的源头,海洋基因渗透到两地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风云激荡之地,亦是多元文化、创新文化滥觞之地。新安风云故事,恰如哈佛大学华裔学者王德威教授对岭南的描述:南方之南,潮汐起落,山海撞击,华夷夹杂,正统消散,扑面而来的是新世界、新发现、新风险……


其实,早在新安建县800多年前,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就在此地设立了军事建制屯门镇,隶属东莞县,戍守区域含今天深圳市西部、南部及整个香港特别行政区,即珠江入海口伶仃洋海域东部濒江沿海地带。有关屯门的记载很多,不但见于相关史书,唐宋诗词里亦有体现。比如,韩愈的“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刘禹锡的“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可以看出,时人心目中的屯门印象,虽不似西北边塞之苍凉,却是山远水阔、巨浪滔天的。驻扎屯门镇的固定员额多达2000人,这在当时边疆地区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存在。据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载,屯门镇驻兵颇有战斗力:“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天宝二载(743年),海贼吴令光作乱,南海郡守刘巨麟以屯门镇兵讨平之。”


登顶梧桐山,有好汉坡。当你沿着千米石阶攀援而上,立足“鹏城第一峰”飞来巨石,鸟瞰脚下拔地而起的城池在绵延起伏的青山绿水中伸向无尽的远方,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生命力的搏动与人类梦想的升华……

 

二、从“同源分流”到“同向互补”

 

从历史上看,深圳和香港山水相依,文脉共承,但在近代中国的沧桑巨变中却各自形成鲜明的文化特性,经历了一个从“同源分流”到“同向互补”的过程。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深圳和香港经历了长达千年的同属屯门镇或新安县管辖的时期,不分彼此。1840年鸦片战争后,香港离开新安母体,相对独立发展,迄今也有近两百年历史了。因此,深港文化有同源的一面,也有分流的一面。正是由于这种分流的存在,我们今天才会讨论深港文化,否则就只有屯门文化或新安文化了。思考这个问题,要立足深港同根同源,看到二者文化上的共同点,也要看到分流给它们打上的不同烙印。


人们常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地理上的交汇之地,文化上的交融之地,意识形态上的交锋之地,这在香港表现得更加充分。香港文化与内地分流之后,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具备了一些自己的特性。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香港在许多方面保留了更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加之,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内地文化人纷纷来到香港,形成所谓“南来文人”群体。他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构香港社会精神,对香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饶宗颐的国学,以及钱穆等人创办新亚书院用中国传统书院的形式进行教育等等。


其次,是香港社会生态的影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居住在太平山半山的华人精英,秉承修齐治平的士大夫传统,意识到自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责任,逐渐形成了代表精英文化的太平山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内地移民聚集在狮子山下的九龙半岛,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园,努力拼搏,守望相助,又形成了代表草根文化的狮子山精神。同时,太平山精神得到“南来文人”群体的进一步发扬,并与狮子山精神相互作用,构成香港社会主流文化精神,共同缔造了充满活力的香港。


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深港文化从“同源分流”进入“同向互补”的新阶段。20多年来,两地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活也潜移默化呈现出新特征,双城互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与深圳一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地文化同向互补的特征愈益明显。

 

Tags:深圳评论 木木 深港文脉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深圳评论】专题 | 杨秀玲:喀什.. 下一篇于爱成 | 同时代人的故事——丞卫..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