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深圳评论】专题 | 曾楚桥:以陈彻的方式打开深圳——评《春天短暂而漫长》(二)
2025-04-07 11:32:21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曾楚桥 【 】 浏览:32次 评论:0
 

二、隐藏于历史事件中的个人命运


小说要写人,这是常识。小说人物的命运走向在长篇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长篇小说得写人的命运。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春天短暂而漫长》的人物结构。

主人公孟瑶来到深圳第一个接触的人是她的老乡梁芝华。当时梁芝华的身份相当尴尬,她是香港货柜司机阿财的二奶。这在当年的深圳,有着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作家抓住了这个历史的普遍性,让她的笔从最为尴尬的一幕切入,给读者打开了一幅颇具观赏性的图景。

然而,这只是个引子,它的作用只是引出另一个至为重要的人物——李志伟。我对李志伟这个人物的出现抱着很大程度上的期待,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后来的故事令人大跌眼镜。作为一名清华毕业生,他扮演的角色多少令人不齿。无可否认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李志伟的人生命运仍然有着普遍性。在历史的大事件中,他代表着一群捉到老鼠的好猫,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我从李志传不择手段地和孟瑶离婚并娶了暴发户的女儿孙兰兰中体会到,资本果然是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李志伟会在历史中重新扮演另外一个角色吗?答案是不可能。他的命运早就被作家通过历史事件安排得妥妥的了。很明显这无疑是一部分人的命运,也意味着这座城市,在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维度。这也是陈彻打开深圳的另一条通道。作家潜藏在文字之下的内容不言自明:当年如火如荼的深圳并不是每一笔财富都是干净的。

其实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不止孟瑶,另一个和孟瑶有着密切交集的人物就是她的闺蜜秦安彤。从和杜家豪结婚到离婚这个过程,秦安彤所做的每一件事件都堪称惊心动魄。她的个人命运随着经济危机、炒房等这些深圳历史上的大事件的发生而起伏浮沉。她和陈国威一样,在支付宝、物流业、电子商务等的历史进程中,被作家赋予了肩负着某种使命。当然,其中也包括最后跳楼的程子源、做直播带货发家致富的杜家美。他们的命运无一不打上了历史事件的烙印。陈彻的叙事野心并不限于几个人物的悲欢离合,她要用自己的方式打开深圳,让读者从微观到宏观,既看见铺天盖地的热闹,同时也能看到入心入骨的荒凉。这荒凉便是隐藏在历史事件中的起伏跌宕的个人命运。


三、一部鲜活人物的心灵秘史


写小说,故事固然重要,但如要出彩,重点还是人。《春天短暂而漫长》的整体人物错综复杂。主要人物有孟瑶、李志伟、陈国威、秦安彤、杜家豪、杜家美、孙兰兰,包括次要一点的梁芝华、苏姐、程子源、阿龙、孙大英,还有刘老板等人,整个人物谱系不是从简单的A到B,而是多边多角的关系。作家将她的人物织成一张社会关系网,对笔下的每一个人,作家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对陈彻来说,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即便是苏姐这样一个较为边缘的人物,作家也愿意用最出彩的笔墨让她在秦安彤的成长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作家让她教会了秦安彤如何应对办公室复杂多变的人事倾轧,如此,作家笔下的人物成长就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如此多的人物,又如何把人物写活呢?事实上,很多写作者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难免有点手足无措,一时之间并不知道如何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尽管很多人都知道细节是一条捷径,它通往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但好的细节却如灵光一现,一闪即逝。事实是,很多写作者,根本就把握不住那一刹。我们不妨来看看陈彻是如何通过细节把人物写活的。

当主人公孟瑶在怀孕八个月时得知丈夫李志伟背叛自己执意要做富豪孙大英的女婿时,她选择在一个深夜里离开。她背着来时的背包,唯一多出来是一架折叠式缝纫机,拖着臃肿的身材一步一步远去。作家在此时没有刻意渲染她的内心感受,她肯定是痛的,是绝望的,但读者听不到哭声,四周是寂静的,甚至能听到脚步声。作家让沉默回应一切,但这沉默如同一颗炸弹,能把读者炸得泪眼飞花。

当陈国威知道孟瑶要过来,冒着大雨回家站在那个缺失井盖的井口旁边向孟瑶不停挥手示意她不要过来时,这一刻,作家让滂沱的大雨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了注解。这一刻,作家让读者必须相信爱情,相信爱情的力量,它让两颗心在迷茫的世界上彼此温暖着对方。

当李志伟的儿子满月时,岳父孙大英在酒楼大摆宴席,李志伟看到门口花牌上写的却是“孙府长孙孙瑞琪弥月之喜”时,他内心又是怎样的狼奔豕突?但他却笑了,他的笑里是否也带着泪?或者干脆就是一把刀?没有人能准确地知道那一刻,李志伟心里在想什么,只知道他的亲儿子现在姓孙了。

陈彻手中的笔如一把锋利的雕刻刀,每一刀下去都能听到人物内心深处的回响。正是通过这些绵密而又令人过目不忘的细节描写,陈彻为她笔下众多的人物谱写了一部心灵秘史。

当然,小说并不完美,世上并没有完美的小说。其实我个人对李志伟怀着深切的同情。我并不是同情他在小说中的所作所为,相反,我跟其他读者一样厌恶这个人。但作为小说,他的结局过于仓促了。也许作家同样也厌恶着这个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直接把他写死了。我不反对把李志伟写死,他甚至死有余辜。但作家在处理他的死时,太过于戏剧化。不能说小说就不允许戏剧化,而是要适度,这个度并不好把握,稍微过了,就是另外一个版本。事实上,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对小说来说是一种伤害。它阻碍了作家在小说深度上的进一步掘进。在李志伟的问题上其实可以有其他选择。或者生不如死,更让人心生敬畏。也许!


【作者单位】 自由撰稿人


Tags:深圳评论 曾楚桥 陈彻 春天短暂而漫长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 【深圳评论】专题 | 武捷宇:澄.. 下一篇【深圳评论】专题 | 在深圳,而不..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