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深圳评论】专题 | 谢端平:深圳“文艺评论两新”点将录(二)
2025-04-25 17:55:22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谢端平 【 】 浏览:11次 评论:0


萧相风是宝安区打工文学阵营里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是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出版作品《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春天万物流传》,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和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十多年前,他在博文《关于批评的批评》中写道:“我半路出家时走的是野路子,参的是野狐禅。尽管是野路子,但我起码也会遵守评论最基本的求实求真的原则。”“我不想做批评家,尤其是空头批评家,尤其是当今,我还很少看到那种纯粹学理上或美学上的批评与争鸣,许多争论只是发生在美学以外和人情之中。更多的是那种为谋一己私利、为求一己私欲的邪见。在尊重真正的少数的批评家的前提下,其他的,嘿嘿,遑论评论,连做人的基本素养均不齐备。”他的评论创作并不多,但篇篇都有真知灼见。对深圳25年之间的诗歌创作进行述评,是一个脑力活,也是一个体力活。近万言的《万紫千红 先锋的奔涌——1986-2011年深圳诗歌的个人管窥》,将25年间深圳诗歌分为三个阶段并予以阐述,对当时的四个群体(以“不解”“大象”为核心的皖系诗人群、以“白诗歌”所聚合的口语流诗人群、以打工诗歌为写作主体的宝安诗人群、其他以个体独立存在的诗人的创作)进行分析总结。作品不只限于“扫描”和汇总,还提出了四点建议,即先锋与日常的融合,智慧和激情的协调;口语的节制,意义的掘进;苦难意识和现代意识,抒情及其对立面;探索的独立,回到诗歌本体。


李瑄(笑笑书生)完整的文学(文化)身份应该是书评人、城市评论人,又兼诗歌、随笔与小说作者。他的评论非常精彩,迄今公开发表十余万字。在《深圳文学风流》书稿里,他的评论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在地书写”评论的是深圳本土作家王国华、老亨、许石林、秦锦屏、谢宏、薛丽娜、李玉的散文;“小说深圳”卷评论的是邓一光、曾楚桥、游利华、卫鸦、张夏、闫玲月的小说;“深圳抒情” 卷评论魏先和、江飞泉、刘郎、费新乾等人的诗歌;“方法与主义”阐述的是自己的文学观。《以诗为酒,敬故乡》《〈深商简史〉的打开方式》《无限的文学》《襟怀偏与药囊亲》《〈街巷志〉:天真与即兴》《读刘郎诗,如此美好》都写得生动活泼。他的评论不是严肃的学术文字,而是随笔式,读来轻松。如他在《楚桥的创作方向》(刊于201789日《深圳商报》)一文里,坦承没有读懂曾楚桥的《坟场》,坟场的意象,充满象征意味,他在通读过后,疑问重重。但他肯定曾楚桥的小说“以冷静的叙述推进情节,以喜剧的形式调和荒诞,在貌似玩世不恭的游戏中探求人生的本质、存在的意义。这种隶属于西方现代主义、却明显带着中国当代烟火气的写作方式,在目前的中国文坛只属于楚桥,别无分店”。他与作者是平视的,没有俯视更没有仰视,这样的文字没有半点架子的,像在座谈、聊天,天南地北侃侃而谈。 李瑄对文学,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的。在《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一文里(刊于20164期《文学自由谈》),他轻松地提出四点:“故事?如果可以,赶快编一个,如果不能,也没什么大不了”“为你所处的时代,而非别的任何时代的读者而写作”“未经文学‘棱镜’过滤的作品,只是一具文字的木乃伊”“风格和结构是文学的灵魂,决定一部作品的高下与成败”。他做的是接近大众的文学推广,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高谈阔论。《发掘移民城市凝聚力的源泉——深圳邻家文学创作活动启示》,洋洋洒洒五六千字,当作一篇文化论文来读也可,里面有的是煽情,有的是侃侃而谈,就像一篇抒情散文。他很赞赏邻家文学社区网首页赫然写着的一句木心的名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邻家传来的焦锅味。”他认为这句话正是社区文学大赛的精神意旨。其实,可能也正是他的追求,让读者闻到文学的焦锅味。


宫敏捷在小说创作上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评论上也有一定建树。常有朋友约他写书评,自己看书越来越多后,也想表达一下对这些作品的看法。也总有一些作家朋友会找他时不时聊一聊文学,说得多了,一些自成体系的,能够代表他对文学看法的东西,就在心里沉淀下来,于是在小说创作之余,把他们写了下来。他那些作为“阅读与小说创作之外的副产品”的评论,也相当出色。《写作,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共计11.8万字,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学术性创作理论,凝聚了他近二十年的阅读与创作心得,尤其是小说写作方面,许多独到的见解,已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二是作品评论,多为刊物约稿作品,点评作家的小说,挖掘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温海宇的书评一般从几百字到一两千字,点评对象大多为读者耳熟能详的汪曾祺、傅雷、孙犁、周作人、钟叔河这样一些大家的作品。他说汪曾祺是他喜欢的作家之一,每次读汪老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说常读常新。对汪曾祺文字的印象刚开始是单一的,觉得这个作家有点唯美,追求一种诗意的语言。随着文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他对汪曾祺就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唯美和民间色彩,还有温情和含蓄、明快和练达。他认为《岁朝清供》无疑是汪老近年来所编诸集中最好的选本,可放置案头,亦可列入雅堂。汪曾祺认为自己的小说不是悲剧,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温海宇认为汪老的自评非常贴切,它关联着作家的性格,也关联着小说的性格,而性格的事情往往又是说不清楚的,但只要是有性格的小说,都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个时代缺乏的恰恰正是个性的东西。其实,温海宇的书评也是关联着他的性格,就是那么随和淡泊又认真,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又点到要害,令读者豁然开朗。他的书评形式上属于独立性书评,也是一种创作,来源于他自身的社会阅历和文学素养,和他对被评书籍的感悟、升华和更深的洞见,具有独立的思想性和价值感。

 

【作者单位】 自由撰稿人


Tags:深圳评论 谢端平 文艺评论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深圳评论】专题 | 荒田:北风及.. 下一篇【深圳评论】专题 | 庄向阳:觉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